裴浩洲是高二VCE班的学生。
可能是底子比较差的原因,上课开小差的情况以前常有。不过,升入高二以来,听课状态渐渐好转了。
比如今天,请同学们往板书龚自珍的《己亥杂诗》,还有另外的词语,他主动上来好几次。尽管还有错误,可是他主动查阅,主动板书,精神可嘉。
最为突出的,是前天那堂课,浩洲灵光一闪,甚至可以说他这闪烁的灵光盘活了整节课。
那节课讲的是陆游的《书愤》。
早岁那知世事艰,
中原北望气如山。
楼船夜雪瓜洲渡,
铁马秋风大散关。
塞上长城空自许,
镜中衰鬓已先斑。
出师一表真名世,
千载谁堪伯仲间!
最后一联“出师一表真名世”用到了说的是诸葛亮,陆游为什么要用诸葛亮的典故?我提了这么一个问题。
因为他有诸葛亮的“心”,却没有诸葛亮的“功”。浩洲这么回答。
这个回答,若是仅仅当作一个问题的答案,那么只是比较准确,没什么奇特的;但就整首诗歌的理解来说,这实际上抓住了关键,拿到了理解这首诗歌的钥匙。正是这个回答,引发了下面一系列课堂步骤:
和诸葛亮一样的“心”,这“心”是怎么样的?
——想建功立业。
这“心”表现在诗歌中,具体是哪几个词语或者句子?
——“气如山,楼船夜雪瓜洲渡,铁马秋风大散关,塞上长城。”
无诸葛亮的“功”,这“无功”在诗歌中又表现在哪些词语或者句子中呢?
——“世事艰,空自许,衰鬓已先斑,千载谁堪伯仲间!”
“无功在题目中有表现吗?
——“愤”,多么明显的啊。
你看看,这一个“有心”和“无功”,就把整首诗的内容全串起来了。
接着,我要求同学们用这两个词归纳头一天讲的背景。
陆游“有心”之处太多了:比如作《平戎策》,提出“收复中原必须先取长安,取长安必须先取陇右;积蓄粮食、训练士兵,有力量就进攻,没力量就固守”;比如作《蜀州大阅》,抨击南宋政府养兵不用、苟且偷安;比如恳请范成大回朝后劝说皇帝“先取关中次河北”、“早为神州清虏尘”;比如进言光宗广开言路、慎独多思 ,并劝告光宗带头节俭,以尚风化;比如临终作《示儿》等等等等。陆游的“无功”呢,则是他的屡次遭贬以及闲置等。
你看,浩洲的灵光,让大家对陆游的生平更明了了。
快下课的时候,我又用他的“有心”和“无功”,分析了相关链接的《临安春雨初霁》。
整堂课很活跃,我也很兴奋,甚至这一兴奋啊,就延续到了高一的课堂。
因为对浩洲的欣赏还有这节课的兴奋,VCE二班的听力课我也灵活起来——听力材料本来很少,干脆一材多用——课本上只出了一道题,没分点;我一段出一道题,得分点细化,课堂效率提高了很多。
感谢浩洲的灵光一闪,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,他们有了收获,我也有了成就感。
希望浩洲越来越“有心”,也希望所有的同学都能“有心”,那么“有功”也就希望就越来越大了!